经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同济桥的前身是德安桥,德安桥的得名来源于1100年前的德安门。它位于和平中路,跨京杭大运河,明代成化五年(1469年)建,清朝乾隆27年(1762)重建。道光五年(1825年)时桥将圮,知县张世桐倡捐拆建,至八年(1828年)竣工,为石拱桥,桥梁高峻、坡度大。
因德安桥高峻,坡度很陡,交通不便。1934年春,在它的西侧又建起一座三跨钢筋砼连续桥梁,这就是同济桥。它在原德安桥西侧8-10M,是德安桥的辅助桥梁。
同济桥的来历还有一则有趣的轶事。20世纪30年代常州实业家刘国均的纺织业得到大发展,要扩大规模的大成一厂却陷入无地可扩的困境。但德安桥西侧的运河边却有一块埋有清凉寺历代僧人的坟地可利用(现在的巨凝金水岸楼盘)。于是刘国均就与清凉寺住持静波商量可否平坟。静波是位大德高僧,他看到由于德安桥太高,城里人到清凉寺烧香的官宦和太太、小姐们大感不便,也为了农民进城。静波希望刘国均捐款再造一桥,以此作为交换条件同意刘国均平坟建厂房,刘同意。于是两人共同募集了10000多银元,在德安桥西侧建了座比较平坦的三跨钢筋砼连续桥梁。桥后得名有大成厂和清凉寺同舟共济之意,也有新建桥与老德安桥同舟共济之意,故取名同济桥。
1972年,老德安桥拆除(石拱桥),同济桥也因为桥面狭窄不适应交通决定改建。1972年12月底建成,取名乃用德安桥。
1984年和平路拓宽,为便于通行,又在桥的西侧增设了两座钢贝雷片桥,一座是供机动车通行,另一座是供非机动车通行,而东侧的老德安桥供由南往北的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行。
这次拆除的同济桥是在1994年原同济桥的原址上建成的,桥名也改回来重定为同济桥!
据市政前辈介绍1972年的德安桥,1984年的钢贝雷片桥都是我们市政公司建造的,向他们学习、致敬!
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公司是1986年,那时经常经过同济桥,当时运河在市区段只有三十多米宽,汽车很少,代步工具95%以上都是自行车,所以那时非机动车道布置的很宽。桥的东南侧还有一个百货商店。
时间到了1993年,新一轮的城市建设拉开了序幕,市政府决定大手笔改建同济桥,这项重大任务落在了市政公司身上。由于是城市第一座立交桥,主桥又运用悬臂现浇施工,许多工艺是第一次使用,对市政公司是一次巨大挑战。
本人有幸参加并在同济立交桥实施过程中担任了项目副经理,主要负责现场的施工管理,而项目经理是由省劳模、当时的公司副总王海林担任。
该工程1993年5月28日开工;
1993年7月1日老桥拆除;
1994年6月1日建成通车。
同济立交桥由运河桥、环道桥,东、南、西、北引桥,东、西两座自行车匝道桥和4座人行踏步桥组成,整座立交桥在东西向700M,南北向1000M,全桥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工程造价约5000万元。
我清楚的记得:从开工到竣工的整整一年间,我们整个项目部的所有工程管理人员以工地为家,那时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周日休息都自愿放弃。不仅如此,天天晚上加班。整整一年,我是每晚不到11点是到不了家的,现在回想起来是和夫人理解、家庭支持分不开的。
我清楚的记得:同济立交桥在常州首次使用钢套管冷挤压钢筋接头,首次使用大型塑胶模板;首次使用挂篮悬臂浇筑和预应力施工工艺;首次在桥梁施工中大体积使用泵送商品砼,还有环道桥的群桩布置放线定位等都是对自己的极大考验,由于勤思考,善动脑,肯吃苦,所有技术问题都一一被攻克。
我清楚的记得:大桥竣工通车剪彩时,我为省领导江渭清打伞的自豪心情,也正是这项大工程的锻炼,付出的汗水、辛苦和智慧有了回报。公司把我的职位提升为工区主任,推荐为常州市十佳青年候选人,选入省“333工程”培养人才,享受国家津贴每月600元。这充分验证了:只要努力、奋斗、奉献,总会有所回报(尽管这回报可能来的要晚些)。因为群众和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天道酬勤”是公理。
作为该桥的建设者,施工一线的负责人,对这座桥的感情要比一般市民要深厚得多,自己也从原来的奋青青年变成了已过知天命年龄的市政公司的董事长。要自己亲手把自己建造的桥梁拆除,心情喜忧参半,喜的是: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运河南移,为市区土地的综合调整留出了空间。同时也才有了像我们从事市政施工的企业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忧的是:一般的桥梁的设计使用年限都长于50年,同济桥仅仅使用了21年,还不到其寿命的1/2就拆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由于地铁一号线的施工,同济桥必须拆除并拨出其钻孔灌注桩。新建的桥梁改为钢筋砼拱桥,降低了桥面标高,增强了美观效果。我们公司全体参建人员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做出精品工程,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